提升外语人才竞争力 “外语+”模式是王道
原文链接:http://cd.qq.com/a/20151207/033441.htm
从前有句老话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在全球化的今天,这句话早已变成了“学好外 语,才能走遍天下”。当然,伴随着世界深刻的变革,外语人才想站稳脚跟,光学好语言本身还不够——12月5日,在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举行的“外语+” 川渝地区国际化人才培养研讨会上,相关专家就提出:外语人才培养应围绕“一带一路”、亚投行、长江经济带等战略的新形势,开拓“外语+”培养模式,让学生 具备多技能,成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语言人才需求远未饱和
本次研讨会由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承办,来自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20多所高校的300余名外语教育专家齐聚一堂,他们坚信:这个时代的语言学习者前途无量,因为全球化正在给外语人才提供更大的施展才华的舞台。
外 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社长助理彭冬林就直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会催生外语教育和语言服务的新市场。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院长尹大家教授也表示,“一带 一路”沿线国家的官方用语超过40种,而我国高校教学尚未完全覆盖这些语种,发展空间还很大。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副院长张家瑞也提到,商务部 2014年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合格的国际经营管理人才仅8000余人,市场远未饱和。
会 与专家们表示,要填补这些市场空缺,急需国际化人才,但传统的外语人才,即学好语言本身的人才并不等于国际化人才。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分委 员会副主任石坚就强调,外语专业应努力让学生具备人文素质和国际视野,不仅会语言,还要对当地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规则等有深刻了解,同时具有终身 学习、思辨创新的能力,这样的学生才会更有竞争力。
“外语+”培养成新方向
为让外语专业学生成为国际化人才,很多高校都探索起了“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专家们在研讨会上举例说,美国斯坦福大学把外语和该校王牌专业计算机相结合,学生毕业时拿双份文凭。川渝地区的一些高校也在践行 “外语+商务”、“外语+旅游”、“外语+法律”等道路。
四 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的“法语+”就是成功案例。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理事、川外成都学院法语意大利语系主任沈光临介绍说,该校法语专业推出了“法语+工程 技术”“法语+红酒”“法语+户外运动”等实践性非常强的学习内容。有了这些针对性训练,该校很多法语学生在毕业后都能跟随大型国企或跨国企业到使用法语 的国家工作,“他们不单纯是翻译,同时还能当采购、做财务,甚至担任项目经理,是真正的一专多能。”
研讨会上还提出,培养“外语+”人才还可进行复语种学习、国别和区域情况的研究、思考如何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等内容。